他不懂。
明明一直礼贤下士的弘治皇帝,怎么突然变了一个人一样。
又想到那个同样外表斯文有礼,却让他如坠冰窟的人。
孔弘绪喉咙滚动了一番,最终只能默默的咽下了这苦水。
......
孔弘绪走后,弘治皇帝看着眼前锦衣卫调查的资料,神色不明。
这还是他登基以来,第一次以商量,却是强迫的口气让底下的人做事。
想不到,竟是意外的畅快......
“孔门正统传人,在南方......”
弘治皇帝笑了一声。
“这永西伯,还说了有竞争才有进步。”
“若是孔夫子他们一脉不肯乖乖听话,便让朕去迎回南孔一脉。”
“即便不向天下之人公布当初的真相,但只要给了他们压迫感,要办的事情自然能成。”
“如今看来,就算南孔一脉没有迎回,孔夫子他们也不得不帮着朕。”
弘治皇帝握了握拳头。
他这几天,也查了不少的史书。
前朝也有几次变法。
变法者基本都想要清丈土地,富国强国。
但却因为触碰了大多数上层人士的利益,而导致变法失败。
但为什么太祖皇帝,却能顶住天下人的压力,完成清丈土地,推行各种新政?
因为太祖皇帝杀伐果断,态度强硬。
他不怕得罪任何人,任何阶层。
而且他掌握了天下文人的嘴,无论做出什么,都能让这些文人编造成师出有名。
如今大明交到自己手里这么久,也休养生息了这么久。
推行新政需要不少的时间,弘治皇帝不知道自己在位时能不能完成。
至少在自己退位之前,他得帮着自己儿子把最困难的先解决掉,后面的路铺好。
......
正想着,那边的朱厚照急匆匆的进了暖阁。
“父皇,孔夫子走了?”
弘治皇帝看着他,把手中的奏折盖上。
“嗯,走了。”
朱厚照“嗷”了一声,不高兴的走到他旁边。
手中厚厚的一沓纸直接放到一边,发出不大不小的声响。
“这是父皇要儿臣抄写的《孝经》。”
“儿臣连夜抄好了,但父皇你居然不等儿臣。”
弘治皇帝笑了笑,意外的没计较他的失礼。
“此事还未确定,你就算今日没听到,也不碍什么事。”
朱厚照不高兴的撇嘴。
“父皇又说要儿臣多帮着处理政事,又不让儿臣旁听。”
“就会罚抄写。”
弘治皇帝微微扬了扬眉毛,翻了翻旁边的纸张。
字迹看起来挺像,但他一眼就看出不是自己儿子写的。
他没有拆穿,直接顺着朱厚照的毛捋了捋。
“我儿这次抄的,还算认真。”
朱厚照斜着眼睛看了一眼这一沓白纸,小小的脸红了一下。
就上面两张纸是他写的,后面的都是别人帮他抄的。
但既然他父皇看不出,他当然不会说出来。
朱厚照嘿嘿笑了几声,趁机邀功。
“父皇要儿臣抄的,儿臣自然会认真完成。”
“那以后父皇商量政事,可一定要带着儿臣啊!”
也不是说朱厚照真的就这么想处理政事。
主要是先前赵策说的那个拿捏孔家一脉的事情,其中原因实在让他抓耳挠心。
他想要派人去查,又怕打草惊蛇,坏了好事。
于是朱厚照只能抱着好奇心,日思夜想,却是百思不得其解。
弘治皇帝“嗯”了一声。
“自然是要带着你的。”
朱厚照这才高兴,让人端了一点吃食进来。
“君无戏言,可不许朝夕令改。”
“对了,先前我们去永西伯府的时候,永西伯夫人送了我们一些新鲜的吃食。”